电吉他失真效果的由来与早期吉他手对放大器的探索以及效果器的发展密切相关。
什么是电吉他失真?
从广义来说,声音产生变化,失去原本的“真实”就是失真。在电吉他中,失真是通过过载或过饱和来改变音频信号的波形,使其产生歪曲的声音。电吉他原来的信号类似一个正弦波,当这个信号被大量增益,线路达到饱和,就会实现非线性放大从而产生失真。按照失真程度有不同类型,如Overdrive(过载)、Distortion(失真)、Fuzz(法兹)、Crunch等,按照失真程度来说:Overdrive 早期电吉他失真效果主要源于对放大器的操作。 在20世纪40 - 50年代,当时使用真空管的放大器,吉他手注意到通过将放大器的音量提高到一定水平或更高并使真空管电路过载,可能会使吉他的声音失真,这种类型的失真被称为“Overdrive”。像小伯纳德(Bob Wills & Texas Playboy乐队的吉他手)、Golly Carter、豪林·沃尔夫等吉他手都使用过Overdrive。例如小伯纳德的“Barnard Blues”歌曲中Overdrive经常出现,慢节奏的旋律与轻微失真的声音匹配得很好。但目前尚不清楚究竟是谁首先开始使用Overdrive。 1951年录制的“rocket 88”中,电吉他的音色失真不是Overdrive,而是意外造成。当时杰基·布伦斯顿和其他录制乐队在街上打破了放大器,把圆形的报纸塞进去代替内部的振动膜(扬声器锥体),结果声音失真很奇怪,但制作人山姆·菲利普斯喜欢这种失真音调,于是这种奇怪失真音调诞生了。之后还有林克·雷用铅笔刺穿隔膜(歌曲“Rumble”)、1964年the Kinks乐队的吉他手戴夫·戴维斯在隔膜上用剃刀打破创造了“You Really Got Me”的吉他音色等,这些都是通过伤害放大器隔膜来获得特殊的失真效果。 早期的失真主要是后级放大产生的。一个完整的电吉他扩音系统包括电吉他、前级功率放大、后级功率放大、喇叭。在60年代摇滚萌芽时期,前后级都是电子管,前级基本无失真,而后级随着摇滚乐手不断加大音量,输出正弦波峰值超出后级电路允许的最大范围,波峰/波谷被迫削平,失真就诞生了。但是通过音箱音量过载产生失真会音量很大且不易控制。1961年,格雷迪·马丁错误地连接了放大器,导致音调失真,录制了“Do not Worry”,这种意外事故造成的失真被称为“Fuzz”,也就是后来的fuzz effect。之后,为了能更加方便可控地得到失真音色,效果器诞生了。
早期电吉他失真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真空管放大器过载是怎么回事?
意外造成的失真有哪些?
失真效果器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前级失真和后级失真有什么区别?
类型
调节范围
增益度
特点
所需音量
前级失真
较大
较高
失真很冲很重
不需要很大音量就能获得
后级失真
相对较小
很低
相对温暖自然,通透甜美
可能超过100db才能失真
常见FAQ
1. 电吉他失真效果只用于摇滚音乐吗?不是,虽然失真效果在摇滚、金属等风格中尤为突出,但也被用于其他多种音乐风格中。
2. 如何避免电吉他失真效果过于散?根据个人条件选择合适的音箱和效果器,不要把失真效果开到最大,并且不要超出音箱和效果器的极限。
3. 谁是第一个使用电吉他效果器的人?第一位效果器的使用大师是至今仍被认为是电吉他第一人的Jimi Hendrix。